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綜合條文 (4)

關燈
(四十八年),“六盤水”號(四十九年),“迪慶”號(五十年)。

基隆造船廠:“麗江”號(四十七年),“楚雄”號(四十七年),“昭通”號(四十八年),“曲靖”號(四十八年),“大理”號(四十九年),“玉溪”號(五十年)。

作為快速巡洋艦的巔峰之作,西南級不但速度出眾,其防護能力也得到了加強,甚至能夠媲美戰前建造的松江級裝甲巡洋艦。只是在戰爭期間,帝國有限的資源必須首先保證主力艦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級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大戰即將結束,所以其在戰場上的表現遠不如前三級輕巡洋艦。大戰期間,只有五艘西南級快速巡洋艦戰沈,其餘三十一艘在戰後繼續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國海軍中擔任主力,並且先後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華南級:

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針對西南級的一些毛病,進行修改之後的一級快速巡洋艦,原本計劃建造三十六艘,後因戰爭結束,在正式動工前被叫停,後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放棄了建造計劃。

東南級:

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中,針對快速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做了大量改進,初步具備了輕巡洋艦的雛形。後因戰爭結束,建造工作還未安排就因條約規定而放棄建造。

西北級:

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基本上完全放棄了快速巡洋艦的設計思路,在保證速度的前提下,通過增加排水量,增強了防護與火力,可以說是戰後輕巡洋艦的鼻祖。後因《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放棄建造,但是其設計思路,以及為之開發的新技術都用到了後來的輕巡洋艦上。

重巡洋艦: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產物,在最大限度的強調火力之下,速度與防護並重,用來對付敵人的巡洋艦,並且適度承擔艦隊決戰任務的巡洋艦。

威懾級: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後,應對新時代的海上威脅,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一種重巡洋艦,繼承了一戰前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想。原本計劃建造六艘,後隨日本海軍的“古鷹”級服役,威懾級明顯落後,最終其建造數量被削減到兩艘。

“威懾”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震懾”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一日在威海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五月七日下水,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因為大量繼承了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想,威懾級作為重巡洋艦並不合格。另外,帝國海軍並不重視重巡洋艦,因此威懾級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帝國海軍應對《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中對巡洋艦的性質界定的某種回應。

決心級:

明歷五百五十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隨著日本海軍的三級重巡洋艦陸續服役,或者開工建造,同時大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者戰爭期間建造的裝甲巡洋艦達到了服役期限,帝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對抗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頂替即將退役的裝甲巡洋艦的戰艦。在此情況下,決心級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提上日程安排。明歷五百六十二年(公元1930年)底,決心級的設計工作完成,帝國內閣隨即批準建造八艘,其中:

崇明造船廠:“決心”號(六十四年),“決斷”號(六十六年)。

威海造船廠:“決意”號(六十四年),“決定”號(六十六年)。

湛江造船廠:“決勝”號(六十四年),“決然”號(六十六年)。

基隆造船廠:“決算”號(六十四年),“決戰”號(六十六年)。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級真正意義上的重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重巡洋艦,決心級的性能並不落後,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與日本海軍的利根級媲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八艘決心級重巡洋艦都沒有來得及進行全面改進。另外,帝國海軍內部對重巡洋艦的戰術使用範圍存在很大的爭議。結果,八艘決心級重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並沒有能夠達到海軍的預期。

安海級:

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5年),得知日本與美國都在設計超級巡洋艦,且在日本不續約的情況下,《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將自動作廢,帝國海軍立即著手設計一種更強的重巡洋艦。在最初的設計計劃中,安海級已經具備了後期大型巡洋艦的雛形。後來得知日本的超級巡洋艦計劃並不存在,美國也沒有建造類似巡洋艦的計劃後,考慮到成本問題,帝國海軍降低了對安海級的性能要求,從而使安海級成為了一級標準的重巡洋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限制範圍之內,設計的最後一級重巡洋艦。該艦原本計劃建造八艘,後只批準建造四艘,最後只建成了兩艘。

“安海”號: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一日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八日下水,九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訓練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安洋”號: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訓練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為一種“條約型重巡洋艦”,安海級絕對算得上是重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其各項性能皆超過了同時期建造的其他重巡洋艦。也許,其最大的遺憾就是服役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結果兩艘重巡洋艦都在訓練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投入了戰鬥。

定遠級:

在安海級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完全突破了條約限制,是“後條約型重巡洋艦”。只是在設計還未完成的時候,戰爭就已迫在眉睫,帝國海軍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艦,難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艦,其設計成果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最終應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之上。

平遠級:

徹底擺脫了條約限制,完全按照帝國海軍的戰術與技術指標設計的一級重巡洋艦。與定遠級一樣,因為帝國海軍無力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艦,結果僅僅停留在設計圖上。後來,平遠級的設計成果被大量應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上,甚至有人認為,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級大型巡洋艦,即“海龍級”就是平遠級重巡洋艦的翻版。

輕巡洋艦: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另外一個產物,相對於重巡洋艦來說,輕巡洋艦更加註重火力、防護、速度這三項重要性能指標之間的平衡。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輕巡洋艦又被稱為“通用巡洋艦”。

淮河級:

因為大量快速巡洋艦在戰後繼續服役,所以戰後帝國海軍最缺的不是巡洋艦。條約簽署之後,帝國海軍並沒有急於建造“條約型輕巡洋艦”,直到明歷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25年),隨著在戰前建造快速巡洋艦陸續退役,建造輕巡洋艦的事情才提上了帝國海軍的日程安排。同年,淮河級的建造工作得到內閣批準,只是該級輕巡洋艦僅此一艘。

“淮河”號: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五月八日在湛江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六月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五月,轉為預備役,充當海軍訓練艦。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淮河級是帝國海軍為後來大批量建造輕巡洋艦而專門設計建造的一級帶有濃重實驗性質的輕巡洋艦。也就是說,淮河級輕巡洋艦的性能並不出眾,但是它為後來的輕巡洋艦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帝國海軍在使用淮河級的時候,也總結出了輕巡洋艦在未來海戰中的戰術範圍,從而為輕巡洋艦的作戰使用做出了明確界定,並且以此提出了輕巡洋艦的主要性能指標。從這個層面上看,淮河級輕巡洋艦在帝國海軍巡洋艦發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漢江級(甲型):

繼淮河級之後,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二種,也是批量建造的第一種輕巡洋艦。該級輕巡洋艦除了嚴格按照條約規定設計之外,還采用了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新技術,從而具備了強大的性能。明歷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七月,帝國內閣批準了十二艘的建造計劃。其中:

崇明造船廠:“漢江”號(六十三年),“嘉陵江”號(六十四年),“岷江”號(六十五年)。

威海造船廠:“烏江”號(六十三年),“沅江”號(六十四年),“贛江”號(六十五年)。

湛江造船廠:“雅礱江”號(六十三年),“湘江”號(六十四年),“沱江”號(六十五年)。

基隆造船廠:“清江”號(六十三年),“資水”號(六十四年),“信江”號(六十五年)。

因為開工建造時間相對較晚,漢江級擁有後發優勢,在其設計時就采納了大量新技術與新設備,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除了小規模改進之外,該級輕巡洋艦並沒有進行大規模改進。在第二次大戰初期,漢江級輕巡洋艦是帝國海軍中最為活躍的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巡洋艦編隊中的主力之一。

揚子江級(乙型):

漢江級的成功設計讓帝國海軍更為重視輕巡洋艦,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在有限的財力下,帝國也只能建造價格相對低廉的輕巡洋艦,並且借此來彌補在重巡洋艦方面的欠缺,並且用以維持規模龐大的海上生命線。在漢江級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揚子江級輕巡洋艦因此誕生。明歷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帝國內閣政府批準了十二艘的建造計劃。其中:

崇明造船廠:“揚子江”號(六十六年),“黃浦江”號(六十七年),“青戈江”號(六十八年)。

威海造船廠:“荊江”號(六十六年),“灃水”號(六十七年),“修水”號(六十八年)。

湛江造船廠:“金沙江”號(六十六年),“涪水”號(六十七年),“赤水”號(六十八年)。

基隆造船廠:“鮮水河”號(六十六年),“大渡河”號(六十七年),“通天河”號(六十八年)。

很多人都認為,揚子江級是漢江級的改進型號,因此將其稱為“漢江級乙型”。實際上,揚子江級絕不是漢江級的簡單改進型,而是一種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裝備的新型輕巡洋艦,其性能,特別是火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具備了與重巡洋艦抗衡的實力。如同漢江級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揚子江級並沒有接受大規模改進。

松花江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眾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者期間建造的快速巡洋艦陸續退役,帝國海軍急需大量巡洋艦來確保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同時,假想敵對國的重巡洋艦數量遠超過了帝國海軍,因此帝國海軍需要新建造的輕巡洋艦具備與重巡洋艦對抗的能力,但不要求具有壓倒優勢。在此情況下,全新設計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誕生了。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在揚子江級的建造工作行將結束的時候,帝國內閣批準了十二艘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建造計劃。只是,設計工作一直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底才完成,隨後帝國海軍將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建造數量擴大到了二十四艘,並且得到了帝國內閣的批準。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帝國海軍又增加了十二艘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計劃,同樣獲得了帝國內閣的批準。最終,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分兩批建造了三十六艘。其中:

崇明造船廠:“松花江”號(七十一年),“湯望河”號(七十二年),“呼蘭河”號(七十二年),“布列亞江”號(七十三年),“牡丹江”號(七十三年),“南甕河”號(七十四年)。

威海造船廠:“烏蘇裏江”號(七十一年),“松阿察河”號(七十二年),“挽力河”號(七十二年),“穆楞河”號(七十三年),“烏拉河”號(七十三年),“比金河”號(七十四年)。

湛江造船廠:“黑龍江”號(七十一年),“嫩江”號(七十二年),“石勒喀河”號(七十二年),“海拉爾河”號(七十三年),“納結雅河”號(七十三年),“洛古河”號(七十四年)。

基隆造船廠:“鄂嫩河”號(七十一年),“甘河”號(七十二年),“諾敏河”號(七十二年),“綽爾河”號(七十三年),“雅魯河”號(七十三年),“洮兒河”號(七十四年)。

京唐造船廠:“遼河”號(七十二年),“西拉木倫河”號(七十二年),“老哈河”號(七十三年),“大淩河”號(七十三年),“鴨綠江”號(七十四年),“圖們江”號(七十四年)。

連雲港造船廠:“海河”號(七十二年),“永定河”號(七十二年),“桑幹河”號(七十三年),“馬頰河”號(七十三年),“灤河”號(七十四年),“渾江”號(七十四年)。

因為第二批由京唐造船廠與連雲港造船廠建造的十二艘比第一批二十四艘有所改進,所以第二批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又被稱為“遼河級”輕巡洋艦,實際上,改進並不明顯,兩批次的基本設計完全相同。作為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設計,在戰爭期間陸續服役的一級輕巡洋艦,松花江級擔負起了戰爭初期的主要作戰任務。

大型巡洋艦: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作廢之後,世界各國開始設計“後條約型巡洋艦”。帝國海軍也不甘落後,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底,也就是條約作廢的當年,就提出了設計一種能夠壓倒所有潛在敵對國所擁有的,任何一種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

只是當時技術條件有限,且帝國海軍最需要的是新式戰列艦,所以超級巡洋艦的研制工作嚴重滯後。到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戰爭已經迫在眉睫,帝國海軍才重新加大了對超級巡洋艦的研制投入。

可是,此時已經來不及趕在戰爭爆發前建造出一種新型巡洋艦,甚至來不及完成設計工作。可是帝國的艦艇工程師並沒有放棄努力,在當年中期,就拿出了一份基本上能夠滿足帝國海軍技術指標的設計方案。隨即,帝國海軍批準了全面設計工作。

這就是帝國海軍第一種大型巡洋艦的由來。

海龍級:

初步設計工作在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就已展開,後來平遠級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計劃取消之後,大量借鑒與采用了平遠級的設計成果。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在得到帝國海軍的批準之後,設計工作得以恢覆。

原本計劃於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六月前完成設計,並且開工建造。可是隨著戰爭爆發,設計工作並沒有按時完成。

作為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巡洋艦,帝國海軍對海龍級抱以厚望,曾一度希望該級戰艦能夠像一戰時的戰列巡洋艦一樣,既能對付任何一種巡洋艦,又具備伴隨主力艦參加艦隊決戰的實力。結果,海軍的“超額”要求嚴重影響了設計工作。直到海軍改變初衷,放棄了不切實際的要求之後,設計工作才走上正軌。

雖然海龍級的建造工作在戰爭爆發之後才展開,但是按照海軍的設計要求,該級巡洋艦開辟了大型巡洋艦的先河,並且使大型巡洋艦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力僅次於戰列艦的準主力艦。

隨著海龍級,以及其他大型巡洋艦在戰爭期間陸續加入帝國海軍服役,它們註定將成為巡洋艦的“殺手”,並且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上為帝國,為帝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

不論是一戰期間馳騁大洋的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還是在兩次大戰期間,因《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而產生的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的大型巡洋艦,作為一個艦種,巡洋艦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更不會輕易的離開海洋戰場。作為海軍中僅次於主力艦的主要艦種,巡洋艦在大洋戰場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戰艦都無法取代,也不能取代的。

與戰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的戰列艦相比,巡洋艦的生命力更為頑強。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巡洋艦的身影仍將出現在世界的每一片海洋上,並且用其不知疲憊的身軀捍衛著帝國的利益,守護著民族的未來,支撐著帝國海軍的脊梁。

戰前帝國主要戰艦年表(驅逐艦篇)

驅逐艦:

相對於主宰海洋數百年的戰列艦,四處出擊的巡洋艦,驅逐艦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

“驅逐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帝國神宗皇帝年間。

當時,大明帝國已經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擁有全世界七成以上的殖民地,控制著數百個港口,上千支船隊,數以萬計的商船將帝國產出的工業品輸往世界各地,並且將產自全世界的資源運回帝國。

哪裏有財富,哪裏就有掠奪。

海盜,特別是在鄰近奧斯曼帝國的海域,海盜成為了懸掛著龍旗的帝國商船的最大威脅,也成為了帝國海軍的最大挑戰。

不管是動用戰列艦,還是動用巡洋艦,對付海盜總有“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在這種特殊歷史背景下,帝國海軍開始批量建造一種比巡洋艦小得多,服役年限短得多,續航能力短得多,主要集中在近海活動,裝備有數門重型火炮,速度超過海盜船的,專門用來對付海盜的戰艦,並且稱其為“驅逐艦”。即“驅逐海盜的戰艦”。

當時,帝國海軍對“驅逐艦”做了明確的界定。

即速度快,火力適中,以固定港口為活動基地,不具備單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的小型艦艇。最後一點,成為了驅逐艦與巡洋艦的重要區別,並且被沿用了好幾百年。直到蒸汽機取代風帆,戰艦越造越大,驅逐艦才逐步具備了單獨遠航的能力。

因為相對狹隘的任務限定,驅逐艦一直沒有成為海軍的重要戰艦,甚至沒有得到大部分海軍的承認,更很少伴隨艦隊執行作戰任務。

直到“魚雷”出現,驅逐艦才真正登上了海戰的舞臺。

作為一種海戰利器,魚雷對海戰的影響極為深遠。

隨著專門用魚雷攻擊,並且足以摧毀大型戰艦的軍艦,即“魚雷艇”的出現,各國海軍都面臨著一個難題:怎麽對付這種頗具威脅的小型軍艦?

最初的魚雷艇相對較大,速度不快,稱其為“雷擊艦”更為合適。

明歷五百二十二年(公元1890年),隨著“衛士”號在帝國武漢造船廠順利下水,現代驅逐艦登上了歷史舞臺。

“衛士”號裝備了一門八十毫米火炮,兩門五十毫米火炮,以及三條魚雷,速度達到了二十五節,能在海上毫無困難的獵殺雷擊艦,並且用攜帶的魚雷攻擊敵人的大型戰艦。

認識到驅逐艦的重要價值之後,帝國海軍在“衛士”號的基礎上改進設計,開始大批量建造驅逐艦。隨後,英國、美國、德國等海軍強國也紛紛效仿,開始成批量的建造這種小型廉價的戰艦。

隨著技術進步,驅逐艦的噸位越造越大,其戰術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

很快,驅逐艦就完全取代了魚雷艇,成為了各國海軍中裝備魚雷,並且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以集群方式活動,對付敵大型戰艦的主力艦種。從存在的意義上講,驅逐艦確實是“驅逐”了魚雷艇的戰艦。

另外,隨著速度提高,續航力增強,驅逐艦的速度越來越快,火力也越來越猛,在艦隊中擔任了偵察、護航、雷擊、反雷擊等各種戰術任務。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驅逐艦已經成為了各國海軍中不可否缺的重要戰艦。

戰爭結束後,《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國擁有驅逐艦的總噸位,以及驅逐艦的技術性能指標做了明確的規定。加上飛速發展的技術,因戰術要求的差別,逐漸誕生了好幾個種類的驅逐艦。

比如,主要執行護航任務的驅逐艦側重火炮威力,以及適當的裝甲防護。主要執行雷擊任務的驅逐艦更重視速度與搭載魚雷的數量。甚至出現了負責驅逐艦編隊的指揮任務,比其他驅逐艦大上得多的驅逐領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絕對是戰場上最為活躍,承擔任務最多的戰艦。

正是如此,驅逐艦才有了“海上多面手”的美譽。

卻敵級:

為應對“雷擊艦”的威脅,帝國海軍首先提出發展一種小型火炮艦艇,隨後在設計中加入了使用魚雷攻擊大型戰艦的要求,造成設計與建造周期延長,最終服役時間晚於英國海軍的哈沃克號。

“卻敵”號:明歷五百二十五年(公元1893年)三月十日在武漢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艘驅逐艦,“卻敵”號在總體設計上存在著不少缺陷,但是其戰術性能得到了肯定,並且讓帝國海軍認識到了驅逐艦的重要性。隨後,帝國海軍停止了所有“雷擊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驅逐艦即扮演“反雷擊艦”的角色,又扮演“雷擊艦”的角色。從更加廣泛的意義上看,“卻敵”號拉開了帝國海軍驅逐艦的輝煌篇章。

甲級:

帝國海軍批量建造的第一型驅逐艦。於明歷五百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完成設計,並且於同年開工建造。按照計劃,該級驅逐艦將建造二十四艘,最終因更先進的型號提前完成設計,只建造了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002號、1006號、1010號。

南京造船廠:1003號、1007號、1011號。

馬尾造船廠:1004號、1008號、1012號。

秦皇島造船廠:1005號、1009號、1013號。

作為一級批量建造的驅逐艦,甲級在卻敵級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改進,性能也有明顯提高,算得上是當時比較先進的驅逐艦。只是,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出現,甲級驅逐艦日顯落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該級驅逐艦已經難以滿足戰爭要求。整個大戰期間,十二艘該級驅逐艦都集中在近海活動,幾乎沒有伴隨主力艦隊參加重要海戰。

乙級:

帝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前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驅逐艦。於明歷五百三十一年(公元1899年)完成設計,並且於同年開工建造。在長達八年的建造期間,該級驅逐艦做了多次改進,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按照計劃,該級驅逐艦將建造三十六加十二艘(後十二艘是甲級驅逐艦的配額),後來又追加了二十四艘的建造計劃,最終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014號、1020號、1021號、1031號、1032號、1043號、1050號、1051號、1052號、1068號、1069號、1070號。

南京造船廠:1015號、1022號、1024號、1034號、1036號、1044號、1053號、1054號、1055號、1071號、1072號、1073號。

馬尾造船廠:1016號、1023號、1026號、1035號、1039號、1047號、1056號、1057號、1058號、1074號、1075號、1076號。

秦皇島造船廠:1017號、1025號、1028號、1037號、1040號、1046號、1059號、1060號、1061號、1077號、1078號、1079號。

營口造船廠:1018號、1030號、1033號、1038號、1042號、1048號、1062號、1063號、1064號、1080號、1081號、1082號。

廈門造船廠:1019號、1027號、1029號、1041號、1045號、1049號、1065號、1066號、1067號、1083號、1084號、1085號。

相對而言,在甲級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乙級驅逐艦的設計相當成功,並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成為了帝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不過,乙級驅逐艦也不是沒有問題,主要就是排水量偏小,炮火較弱,難以對付敵人的驅逐艦,所載魚雷的威力也偏小,對付大戰期間的主力艦略顯吃力。

丙級:

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最後一級驅逐艦,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後經多次修改,多次調整,最終於明歷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完成,這也是帝國海軍設計時間最長的一級驅逐艦。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帝國海軍一次撥款訂購了二十四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101號、1102號、1103號、1104號。

南京造船廠:1105號、1106號、1107號、1108號。

馬尾造船廠:1109號、1110號、1111號、1112號。

秦皇島造船廠:1113號、1114號、1115號、1116號。

營口造船廠、1117號、1118號、1119號、1120號。

廈門造船廠:1121號、1122號、1123號、1124號。

作為全新設計的驅逐艦,丙型上看不到甲型驅逐艦的影子了。另外,超長的設計時間,讓帝國海軍逐漸意識到了驅逐艦噸位的重要性。加之戰前各國驅逐艦都有大型化的趨勢,因此在設計中,帝國海軍放寬了對噸位(成本)的限制。丙級驅逐艦也成為了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唯一一級能夠伴隨主力艦隊作戰的大型驅逐艦,其火力以及魚雷攻擊能力比乙級有大幅度的提高,適航能力更是遠遠超過了乙級。

丁級(丙改):

戰爭爆發後,噸位偏小的驅逐艦難以伴隨主力艦隊到遠洋作戰,丙級驅逐艦的數量偏少,難以滿足帝國海軍的作戰需求,因此帝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遠洋作戰,適合大批量建造,並且成本低廉的驅逐艦。在此情況下,丁級應運而生。其設計工作於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年底完成,隨即投入批量生產,最終分三批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漢造船廠:1201號、1202號、1203號、1225號、1226號、1227號、1249號、1250號、1251號。

南京造船廠:1204號、1205號、1206號、1228號、1229號、1230號、1252號、1253號、1254號。

馬尾造船廠:1207號、1208號、1209號、1231號、1232號、1233號、1255號、1256號、1257號。

秦皇島造船廠:1210號、1211號、1212號、1234號、1235號、1236號、1258號、1259號、1260號。

營口造船廠:1213號、1214號、1215號、1237號、1238號、1239號、1261號、1262號、1263號。

廈門造船廠:1216號、1217號、1218號、1240號、124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